行业交流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交流合作» 行业交流

【圆桌讨论】长城遗产监测的四个误区与四个要点


遗产监测是世界遗产公约和操作指南中的重要内容和强制性要求,也是良性循环遗产管理机制的重要一环,主要包括定期监测和反应性监测,与遗产影响评估共同受到国际遗产保护领域重视。长城遗产相比其他遗产,地域范围巨大、构成要素复杂,监测工作更是困难重重,如果不能在理念上把准方向,很容易偏离遗产监测的初心——价值为本。


四个误区


误区之一:“围墙”内的监测

误以为遗产监测范围只适用于遗产核心区,或者把工作限定在景区“围墙”之内,忽视遗产缓冲区内发展行为和背景环境的监测,认为那些只是政府部门的事情,对遗产周边景观环境和自然、经济、社会、人口等方面的变化更是很少记录。

图1(左)、图2(右):滑雪场与长城交织在一起、长城脚下的新建小区(作者拍摄)


误区之二:“贵族化”倾向

误认为遗产监测只适用于明星级世界遗产地。良好适用的监测机制意味着更高水平的保护管理,应基于遗产价值的理解,涵盖所有必要的构成要素。以八达岭长城、居庸关等长城遗产为例,作为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代表性区域,整个居庸路关沟防御体系遗存应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监测工作,南至南口,北至岔道城、土边长城,沿途关隘、战场遗迹、摩崖题记、通商古道、诗词传说等等,都应该是其不可或缺的价值构成要素。

图3(左)、图4(右):学者研究资料反映的关沟地区“过五关、斩六将”式完整防御体(图片引自刘珊珊《明长城居庸关军事聚落防御性研究》)


误区之三:工程冲动

误认为好的保护就是多投入、多多益善的保护工程。诚然,及时排解安全隐患是工作基础,保护工程、安防工程必不可少,但所采取的措施需要控制在合理可逆程度之内,且均应记录在案,该理念早已写入《威尼斯宪章》。目前监测工作很少对文物保护工程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监测评估,过度干预时有发生,显现了监测漏洞和弊端。


误区之四:硬件依赖

误认为监测就是设备监控,过度依靠文物安全防护设施,比如安装摄像头、建立监控中心,或者简单地收集硬件数据。监测,需要技术,但不仅仅是技术,更是管理制度、管理手段。完成监测(监控)硬件安装项目,并不意味着真正建立了监测管理体系,而应构建一个管理流程,洞察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状况或者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四个要点


监测需指向价值所在

《世界遗产资源系列手册——世界文化遗产管理》(注1)(以下简称“手册”)明确遗产层面的管理目标必须源自对遗产价值的认识。因此好的监测体系需要充分理解文物遗产的价值所在,坚持“最大的可能、最小的必须”原则,针对遗产区、缓冲区、背景环境展开监测的各项工作,其监测对象可能包含所有级别文物,避免只做“围墙”里的监测。不同的文物(不限于世界遗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合的监测策略。初期阶段至少从基础档案整理存储、管理巡查文件存储、病害风险记录这三个基本方面入手;如有精力、有财力,更为高阶的是开展系统的遗产地保存状态与价值传承情况评估、文化环境与周边发展状况影响评估、整体性遗产监测等工作。无论是世界遗产还是其他遗产、文物遗存,莫不如是。

图5、图6:八达岭长城(左)、故宫(右)的遗产区与缓冲区(左图引自世界遗产中心网站;右图引自北京市文物局网站公示资料)


制度和人的参与最重要

制度的完善和人的参与也是重要的监测途径,比如长城保护员、长城志愿者、文物保护员的巡线、拍照工作,就是一种很好的监测机制;利益相关者的用心呵护是体现遗产价值的重要方面,稳定的专业技术队伍也非常重要。手册指出,还应鼓励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为监测流程的不同阶段服务。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当采取系统性的监测方法,雇佣拥有恰当专业学科知识的机构或专业人员予以实施。


重视研究和记录档案

即便一时还无法建立起完整的监测制度和体系,起码要重视基础研究、记录和档案工作。数据可以是照片、录像、图纸、访谈、书面报告、全景影像、三维数据、考古报告、研究专著等多种形式,通过扎实的研究工作收录文物遗产的整个生命发展历程,没有研究和记录档案支撑的监测几乎等于没有监测。法国的马卡龙总理在火灾尚未熄灭的时候就宣布第二天启动巴黎圣母院的重建工作,因为他们已经事先充分记录了巴黎圣母院的所有全景和三维详细数据,做到了有备少患。因此应坚持做好日常巡查记录,做好留痕管理,及时健全“修前-修后档案”、及时进行保护工程状况监测,有效避免遗产价值在工程和管理中受损。中国传统砖木结构建筑是监测的难点之一,《木质建成遗产保护准则》明确指出,必须制定一套清晰连贯的定期监测和日常维护的策略,以推迟更大的干预措施的实施,监测工作须贯穿任何保护干预过程始终并持续进行。

图7、图8、图9、图10:上关城不同时期的历史瞬间(位于关沟中段)(左上、右上图引自《延庆的古村落》;左下图引自《京张路工摄影》;右下图为闫松供图)


贵在坚持和预防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第25条提出,监测是认识文物古迹蜕变过程及时发现文物古迹安全隐患的基本方法。对于无法通过保养维护消除的隐患,应实施连续监测,记录、整理、分析监测数据,作为采取进一步保护措施的依据。因此日常的预防性保护工作是遗产监测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按照“预防胜过治疗”的理念,久久为功,将风险预防措施定期化、制度化、精细化。日常收集数据和测量方法可因地制宜,取决于所要观察的工作对象和流程类型(例如无人机航拍技术应用于大范围长城遗产监测),无论如何必须允许对比和重复。

图11、图12:运用无人机全景拍摄对比南口城之沧桑变化(1937年与2017年)(图片11引自新浪博客;图片12为马赫供图)


总结

监测通常涉及管理体系的很多方面,主要可归纳为管理体系运行效果和管理体系具体成果两大方面。前者主要关注规划、计划的编制执行情况,管理机构、责任分配、工作流程是否运行良好,整体的管理效果如何,是否能够定期评估并修正管理漏洞。后者主要是关注遗产的保护状况如何,遗产的价值载体、构成要素、格局、功能和景观是否得到了有效保护,考古与研究情况,真实性和完整性是否有变化,比如病害损害、灾害损伤、景观破坏、荒芜废弃、过度开发等。

总之,遗产监测考验的是管理理念和整体管理水平,其核心关注点离不开遗产的价值。而且可以预期,这种遗产监测理念和方法,将会惠及所有级别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


注1: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 CHINA,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中文翻译版,可在其官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