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研究实践» 科学研究

【田野调查】渤海所城现场调查



渤海所城及北部长城

渤海所村地处燕山山前盆地,距北京城区70公里。村前有辛营西沟河流过。背山面水,村前有万亩肥沃平地、村前有怀沙、泉水系交汇。现在的渤海所是怀柔区渤海镇第一大村,约有1500户4500人,包括一个主村和三个自然村。

根据《昌平文史资料》记载,渤海所原由定居于昌平新城的渤海国后裔迁移至此而形成村落,故称之为“渤海”。随着明十三陵部分陵园的建立和附近长城的修建加固,在渤海所村设立了“拱护陵京”千户所,并在此建设长城城堡,完成了由渤海村到渤海所城堡的演变。据《四镇三关志》载:“渤海所新旧营城两座,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建成,有渤海仓。”(“旧”系指今“渤海所城堡”)“形胜:黄花路渤海所下,大峪口、驴鞍岭口、磨石口、擦石口、田仙峪寨、贾儿岭口、慕田峪关,边城八十一里半,附墙台四座,空心敌台四十四座。”根据渤海所城内发现的“渤海所衙门记功碑”中记载:“东可以御贼口西可以卫金陵,适中之地调度两宜”,其军事指挥地位不容小觑

《四镇三关》中的渤海所城

渤海所城城堡已被现代渤海所村民居围绕。史料记载:渤海所城,南北长450米,东西宽350米,墙宽4米,高6.8米,主体条石,女墙城砖垒砌。城有四门,北门封闭;东门匾额“天山东府”;西门匾额内“永固门”、外“拱护陵京”;南门匾额内“渤海城”、外“黄花路”。城堡内规整的十字街正对四门,现村内仍保持着十字街道格局。根据渤海所村老人回忆:街道正中原砌有一排条石,街道两旁整齐地栽有上百株古槐,渤海所村任书记根据老人的回忆和史料研究,还绘制了渤海所城堡复原图,城内外曾有大小庙宇17座。城中偏西应是当年参将指挥驻地及衙门,城内还曾配建有校场、观礼、点将台等军政设施。城堡城墙的基石和街道的条石现已埋藏于地下,可惜现在城内已是翻盖过的民房。渤海所村领导和村民都很重视古遗存的保护,在的村委会内设了渤海碑刻和非遗陈列厅,用于保护和展示渤海所城堡内发现的石碑、石刻、砖石等老物件,同时对渤海所的村史、非遗、板栗、长城等历史文化进行展示宣传。

村委会小型展厅收集的各类古碑刻、老物件

怀柔板栗盛名已久,据明万历《怀柔县志》等史籍记载,明代皇家贵族都喜将怀柔板栗用于食或礼。明代在怀柔、昌平、密云、平谷等地广设厂,以满足皇陵祭供以及宫廷特需。当时有三分之二的厂设在怀柔,专司收购、筛选、加工、贮存、运送板栗、核桃、、枣之物。为保证皇家进贡的保质保量完成,朝廷特委官员驻于榛厂,厂官则精心监督栗的生产全过程,精心选定栗农果户并挂牌“榛果户”专为厂供货,同时对这些果户的榛栗生产活动也加以保护和监管。

800年以上树龄的“栗树王”

怀柔区渤海镇“板栗栽培技术”作为传统技艺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用于修剪树高处枝条的高枝剪为怀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渤海所村任书记说您要想吃板栗就得来渤海,因为板栗的根儿就在咱渤海所村,这儿是板栗的集散基地,如今板栗也是渤海镇农产品的金名片。渤海镇政府旁保存有明代板栗园,园内尚存33株明清时期人工种植的板栗古树,其中有一棵“栗树王”,树龄约800年以上,树径超过了1.5米,粗大的树干延展为三枝,号称是北京地区长城脚下的古栗树之最。渤海镇政府孙老师说这棵栗树王不仅见证了长城的历史,更亲见了渤海所村的发展。

渤海所村非遗传承人张生锻造的“高枝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