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研究实践» 科学研究

【田野调查】内蒙古自治区长城调研(四)——丰镇月饼与隆盛明长城


图1 丰镇月饼(又称隆盛月饼)

今年中秋节,桌上提篮里满满的是“丰镇月饼”,又称“隆盛月饼”,起源于内蒙古自治区丰镇市隆盛庄镇。尝过的人一致评价丰镇月饼好吃。这可是内蒙古自治区的著名食品,源自于清代的民间传统工艺。

隆盛庄镇紧邻明代长城,西北40千米是乌兰察布市,南90千米为大同市,是一座晋蒙交界地 的北方小镇,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隆盛庄镇早在新石器时代即是人类聚居生活地,汉代有兵民居住。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修边驻防,始设咸宁口,通商关外,并有晋人陆续前来屯垦耕种,到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随着被招垦的农民定居人数越来越多,塞外商贸客栈初具规模,乾隆三十年(1765年)由清廷批准设庄,取兴隆昌盛之寓意,“隆盛庄”由此得名。今日隆盛庄镇内还保存有不少的合院民居、沿街商铺,以及南庙、清真寺等古建筑,最大的建筑就是月饼博物馆了。在当地,有“先有隆盛庄,后有丰镇城”之说。

图2 隆盛庄敌台及隆盛庄镇

由于隆盛庄居民多为晋地招垦屯兵迁移而来,所以风俗、饮食及生活习惯多沿续传承了晋地传统,同时由于其历史上与汉、回、蒙古族等其他民族的贸易交往,从而带动了多民族宗教、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成就了商贾文化、农耕文化和蒙元文化多元化的“西口文化”典型代表,是塞外草原上为数不多的多元文化聚集地,是长城沿线自清代到今日延续不断的乡村商贸集市。


图3 隆盛庄镇南庙

比起丰镇月饼,紧邻镇北的长城、隆盛敌台,以及敌台以东约3千米处的双台山上长城石刻题记则历史更为久远。双台山上的摩崖石刻凿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记述了明代在附近修长城的情况。石刻为阴刻字体,外围有线框,56个字。时至今日有些字迹已经模糊不可辨认,但仍可以大致解读为“□记:大明洪武二十九年,岁次丙子,四月甲寅吉日,山西行都指挥使司修筑隘口,东山坡至西山坡长二千八十八丈,□□一十一里六,□烟墩三座。”长城沿线这类凿于石壁上的长城纪年记事石刻不多,这方石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研究明代早期长城修筑,以及周边军事防御体系设置提供了可贵的文字记述。

4 双台山大明洪武二十九年石刻

在这方石刻北侧40米即是块石垒筑的明长城,即大边。墙体保存情况不好,石块散落,高度也仅余1-2米,但仔细观察仍可以看到部分墙体的边界。沿该段墙体下山向西行至平坦处,块石垒筑的墙体改为夯土墙体,并与隆盛庄敌台相接。

5 双台山大明洪武二十九年石刻北侧40米处石垒大边

隆盛庄敌台是内蒙古自治区现存第二大的夯土墩台。台体黄土夯土,夯层十分清晰。墩台现存高度8米多,四边各长10余米。对于台体上的两层洞窟,存在较多争议,有说是墩台建设之初即有,有说是后人掏洞。查阅相关研究论文,有观点提出隆盛庄敌台即是《三云筹俎考·险隘考》图中所示的“猫儿庄墩”。从古图中可以看到在靖虏堡、镇边堡外的长城一线分布有密集的敌台。在这道墙体外,从关子沟墩至猫儿墩至牛心墩似乎还有一条墙,即大边。关于大边的初建、重修、废弃学者们也有不同的学术观点。

6 隆盛庄敌台

7《三云筹俎考·险隘考》图中的猫儿庄墩

无论如何,在隆盛庄镇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长城脚下多民族文化的相互持久的影响。以及文化的交流、互动与进步的魅力。就像丰镇月饼,源于晋活于蒙;既是佳节礼品,也是待客的家常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