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研究实践» 科学研究

内蒙古自治区长城调研(三)——明长城徐氏楼、箭牌楼


图1 徐氏楼、箭牌楼及长城墙体卫星示意图

徐氏楼与箭牌楼是有名的长城敌台。徐氏楼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韭菜庄乡新村西南1.1千米,箭牌楼在徐氏楼以南1.5千米,敌台之间有夯土墙体相连。两座敌台东约2千米为少家堡村,即明代的威胡堡。城堡东开城门,有瓮城。以长城为界,西侧(外口)是清水河县板申村、新村,东侧(里口)是山西平鲁区七墩村和新墩村。

徐氏楼与箭牌楼长城为明代大同镇威远路属。大同路有九边之冠之称,是长城边防的要冲,城堡与敌台密集。在《三云筹俎考·险隘考》舆图中可看到威胡堡“西至边墙三里”处边墙为东北至西南方向,两座高大的骑墙敌台上筑有楼撸(铺房),敌台东侧有围墙围成小院,推测图中的两座敌台即是徐氏楼与箭牌楼。

《三云筹俎考》记载“威胡堡嘉靖二十二年土筑,万历九年砖包”“本堡地当绝塞,密虏巢,边外秃塔一带,虏酋母忽速部落住牧。周二河、大口子俱通零骑,往年窃掠无时。款后边患稍息,然地极孤悬,应募者少,且去该路颇远,有警卒难救援,防御之策宜虑矣。”

图2 《三云筹俎考》载威胡堡图

(推测图中标识的两处敌台分别为徐氏楼、箭牌楼)

地方传说徐氏楼是因为驻守在此的将军姓徐,故得名徐氏楼。查阅资料,《大同府志》对徐氏楼的记述为“徐四岭敌楼”。从《三云筹俎考》可以看到沿大同镇长城一线分布的敌台部分有院墙,并且沿线分布有马市。徐氏楼和箭牌楼同样有院墙,在当时应当是驻兵,或是长城内外人员出入通道。

图3 徐氏楼及新村长城墙体

敌楼所处的这段长城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黄土夯筑,夯层厚0.15~0.2米。夯土墙体现已不同程度的坍塌,残高1~5米、底宽3~6米、顶宽0.8~2米不等,墙体一线地势稍平坦,两侧有沟谷,部分墙体已被冲沟截断。

图4 徐氏楼维修后

徐氏楼呈四方台体,现存高度约12.5米,底边长15米,顶边长12.5米,墙体收分约10%。敌台下部为基座,上部为楼体。与一般从长城墙体直接进入楼体的敌台不同,徐氏楼敌台由东侧底部进入砖砌筒拱楼梯,分两梯段进入楼层,因为楼顶已经塌毁,原顶层的形式,及顶上铺房的规模样式均不详。现可见敌台基座下部为锤凿的红色条石包砌,条石之上青砖包砌,为一顺丁砌筑。敌台东侧底部中间开门,装有对开石门两扇。门顶嵌有石楣,横刻“洞门”二字。门内接为砖砌拱砌筑的梯道。敌台外南北侧与长城墙体连接处各有一处砖顶的门道,可进出长城内外。南侧石门已经坍塌,北侧石门已经修缮。

图5 箭牌楼维修前

图6 箭牌楼维修后

牌楼呈四方台体,现存高度约15.5米,底边长15.8米,顶边长约12.5米,收分约为8%。与徐氏楼不同,敌台不见供人进出的洞门和梯道,为实芯基座。由于东侧上部洞门塌毁,原有登台情况不清楚。

牌楼由黄土、红色条石、青砖三种材料构筑。基部为锤凿的红色条石包砌,条石之上青砖包砌墙体。楼层为城砖砌筑,一顺一丁砌式。敌台顶部有存留的垛口墙,高约2米,其上有菱角檐。敌台南、西、北三面各有四眼箭窗,外为长方形窗洞,红色条石为框,内为砖砌窗拱

图7 维修后新立的保护界桩

徐氏楼、箭牌楼于2019年进行保护维修,目前已基本完成。维修主要是对顶面残毁和不稳定墙体进行了部分补砌,重点工作是顶面排水工作。考虑到徐氏楼楼顶塌毁,导致登城梯道口露天,雨水灌入会对敌台带来新的破坏,因此梯口用钢构双坡罩进行了遮挡。地方管理人员反映,无论下部洞门用什么方式锁闭,总是有人破门登上敌台,这也成为管理者十分困扰的问题。看来,长城不仅需要进行排除安全隐患的修缮,也非常需要加强社会共同保护的意识,同时还应加强对维修后长城的标识和价值意义的解说和宣传,以恰当的阐释方式,让公众更多的了解长城,热爱长城,从而自觉的保护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