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研究实践» 科学研究

【长城研究】《中国长城志·建筑》编纂介绍



长城是特殊的建筑遗产,其修筑历史延续逾两千年,分布范围跨越中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几百个县区。长城建筑以土、石、木及其加工后的材料建造,通过物质的形态起到军事防卫作用,固守疆域,围绕长城发生的边地生产、商贸交易、文化交流等诸多活动和事件见证了中国文明发展历程。以一部《建筑》的篇章记述长城建筑,实难完整全面表达其博大辉煌的成就。

《建筑》卷从建筑学专业的视角,以长城建筑类型为线索,提纲挈领,梳理了各类型的历史发展脉络,并对其空间分布及形态和建造方式等分别阐述,同时通过大量实例加以形象描绘。略其他各卷所有,详其他各卷所无,以图文形式表达长城的建筑特征。作为建筑语言最重要的图示部分,则依据多年的积累及各地长城管理部门提供的图纸资料,仔细加工后,以综合实例和分项实例两部分进行了展示。

《建筑》卷记述的空间范围为各朝历代区域的长城建筑,内容包括长城建筑的概念与演变、建筑类型、选址与布局、建筑与附属设施、营造做法与建筑材料等,兼及相关建置,以及当时政治、经济、军事背景,兵器的使用和发展,生产和通商等基本背景等。

时间跨度大致以学术界较为一致认为的长城起始阶段,即春秋战国为起点,直至清代。但因关隘、烽火台等的出现早于春秋战国时期,之后与长城防御体系形成有机结合,故记述的起始时间并没有明确年限,而是在表述其建筑单元的发展过程中有所提及。另因明代是中国长城发展的成熟阶段,留存的遗存量最大,故对明代长城建筑特征的记述更为详细。

长城建筑具有突出的“在地性”特征,就地取材,技术灵活,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借助山川水系等天然屏障而建造,在总体上呈现为连续、线形特征,在局部则体现出纵深布防,设施相互照应的组团特点,从建筑学角度看,长城既是人工构筑物,也是由多个建筑单元共同组合构成的军事防御工程系统。书中既包括了对所处地形灵活运用及稍作加工形成的建(构)筑物,如山险墙、劈山墙、壕堑、拦马墙、品字窖、绊马桩等的阐述,也包括为顺应山、川、江、河的起伏与走向修建的连续高墙,以及与其组合的敌台敌楼、关城隘口、烽火台烟墩,还包括在交通要道或重点地段为建立基础通信网络和屯兵系统而建造的关城各级城堡等建筑物。

梁柱板结构三层敌台

三筒拱六柱式砖筒拱结构敌台

除综述外,《建筑》共分六篇,包括边墙、关隘、敌台、烽火台、城堡的阐述,以及综合和分项实例两部分图纸。图文并茂,以建筑学专业语言展示的1200余张图纸是《建筑》卷的一大亮点,也是国内有关长城建筑书籍中图纸量最为丰富的一次。综合实例选取了鸡鹿塞、山海关、九门口、黄崖关、司马台、金山岭、慕田峪、八达岭、紫荆关、镇北台10处长城重要关口,通过文字、总平面图,以及各单体建筑的平、立、剖面图,对长城建筑特点进行了展示。分项实例基本上与文字的各篇章对应,考虑到关隘与城堡的密切关系,且又是长城最为精华之处,故作重点处理。

2020年《中国长城志·建筑》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在中华文明和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史导航具有不可替代的主要价值和地位。作为我国首部大型长城专业志书,《中国长城志》汇集全国200逾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历时十年编制完成,全书10卷12册2200万字记述了中国长城与区域发展的历程。目前该部著作即将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