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研究实践» 科学研究

书讯 | 冯潇:《一次超大尺度风景园林实践——大同古长城文化遗产廊道》


以下文章来源于风景园林杂志 ,作者冯潇


《一次超大尺度风景园林实践——大同古长城文化遗产廊道》

A Mega Landscape ——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Datong Ancient Great Wall

冯潇 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

ISBN:9787112245710


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民族精神图腾,涉及的尺度特别巨大,问题极为复杂。在风景园林师的协调组织下,一支由地理信息系统、生态造林、水土保持、建筑学、文化旅游、文物保护等专业专家组成的规划团队,与大同地方政府、基层工作人员和沿线人民通力合作,用风景唤醒了沉睡的长城遗产及周边区域。

本书以风景园林师的视角,详细介绍了大同古长城文化遗产廊道的规划、设计及实施过程。重点论述了线性遗产廊道空间格局的构建途径和保护发展策略,探讨了长城沿线生态修复的具体策略,研究了遗产廊道慢行基础设施的体系构建和设施设计,并且提出了沿线村落的产业引导措施。行基础设施的体系构建和设施设计,并且提出了沿线村落的产业引导措施。

规划获得2019年度ASLA(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分析规划类荣誉奖;2019年度IFLA-APR(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分会)分析规划类卓越奖。


书籍介绍

▲目录

01 历史、现状

回顾了大同长城沿线区域的历史,分析了大同长城沿线地区自然与文化保护现状,所面临的基础设施困境与社会经济发展挑战,并进一步提出了构建文化遗产廊道的目标。

▲大同长城历史轴

▲社会经济情况

▲场地调研

▲定位目标

02 空间格局

为科学构建廊道的空间格局,规划团队对大同长城沿线物质、非物质遗产及自然资源进行了详尽地识别和空间信息提取,并完成了科学评价和分级。随后,依据上述要素的性质、评价结果和分布情况推演遗产廊道的宏观结构,构建了横向、纵向两个维度的空间格局,确立了12个优势资源集中的区域作为优先发展区,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和发展策略。

▲文化遗产要素识别

▲文化遗产资源分布

▲遗产廊道横向空间格局规划

▲遗产廊道纵向空间格局规划

03 生态修复

长城沿线生态问题严重,在投资受限的情况下,需要确定一个特别集约的生态修复范围。通过大数据结合GIS平台进行的林地适应性评价和可视域分析,规划团队寻找到一个集约有效的生态修复范围。在地方植物专家的指导下,规划团队以当地的植物群落为蓝本,在修复区内进行了大范围的风景造林。为保持长城地区标志性的植物风貌,方案创新性地提出了近自然化的植被构建方式,并且尝试利用自然力促进植物的繁衍。

▲寻找修复范围

群落建构

▲典型建植模式

▲自然繁衍法

04 设施体系

慢行设施体系是文化遗产廊道中最重要的基础设施系统。本章揭露了一个长达258km的文化遗产廊道中慢行设施的宏观结构规划和微观设计方案。更重要的是,出于对遗产的充分尊重,规划团队以一种“拜倒在长城石榴裙下”的姿态,通过系统严谨的分析,以低调、原真、本土的方式,构建了一套“消隐”在遗产环境中的基础设施。

▲贯穿全线的慢行设施体系

▲驿站及其他服务设施

▲开发适宜性与生态敏感度分区生成过程——以得胜堡景区为例

▲得胜堡景区支线慢行道设计

▲得胜堡景区设施体系鸟瞰

05 产业引导

当长城沿线景区和旅游设施成形,村域经济的振兴就指日可待。规划团队提出了一系列对长城沿线村落旅游资源进行统一策划和发展引导的措施,对发展协调区中的优先发展区域和一般发展区域,进行了特色农业和观光农业方向的引导,并建议对具备旅游资源条件的古村镇进行适度开发。

▲观光农业引导

▲村镇旅游开发


后记 / 精华语录

为什么是风景园林师:

风景园林是一门交叉学科,融合了地质学、自然地理、土壤学、气象学等自然科学,生物学、植物学、生态学等生物科学,园艺学、林学等农业科学,城乡规划、建筑学等工程技术科学,以及文学、艺术、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横跨众多领域,其综合性前所未有。当代的风景园林,已经从单纯的造园,扩展到在更宏大的尺度和更复杂的领域中改造和影响人工环境及自然系统。

大同古长城文化遗产廊道正是这样一种巨系统,其涉及领域有遗产保护、生态修复、农林经济、文化旅游、基础设施、风景建筑、地理信息系统等众多方面,项目所涵盖的专业知识和复杂性已经超出了单一专业的限度,就需要通识型的专业人士作为项目的组织协调人,而风景园林师恰好具备这种能力。实践证明,通过从更宏观的视角组织相关专业人员通力合作,风景园林师完全有能力总体把控这种巨系统的发展方向,综合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

谦卑地对待遗产:

文化遗产作为遗产廊道的基础,历经时光磨砺,每一寸都弥足珍贵。在整个规划设计过程中,我们对长城遗产保持了尊重和谦卑的态度,并以遗产保护作为所有工作的基础,每一步都谨小慎微,严格保证长城遗产本体不受干扰,以尽可能低限度的方式进行后续介入。

引导自然的过程:

遗产廊道往往拥有巨大的尺度,随着尺度的放大,人类的力量显得越来越渺小,而自然的力量则越加显著。在生态修复的过程中,通过对于地域内自然系统的分析,规划团队以引入和引导自然过程的方式,向自然“借力”,以开启或促进环境的自修复过程,把许多工作留给自然,极大的降低了生态修复的成本,构建了许多低维护的、可持续的植被景观。

科学理性的规划设计:

数字化技术的进步,为这类巨系统的规划设计带来了便利的科学工具。在本次规划中,无人机(UAV)航测获得了高精度的现场数据,地理信息系统(GIS)整合了遗产分布、基础设施、地形地貌、植被覆盖、土地性质等关键信息,为各专业制定保护和发展策略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对于规划设计者而言,是一种巨大的进步,规划设计的依据从数据出发,保证了决策的逻辑和理性。

为更广阔的天地服务:

规划中让我们最为感慨的,就是长城沿线淳朴的村民,这些戍边人的后代,正经历着农村经济的萧条,青壮年流失造成的家庭分裂等痛楚,他们的生存状态,时刻提醒着我们,中国存在的巨大城乡差异、区域差异。这要求风景园林师和更多的规划设计专业人士建立起一种社会责任感:为更广大的民众服务,为更广阔的自然服务,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服务。

图书作者:冯潇(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绿色基础设施、风景园林数字化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另著有《让自然做功——现代风景园林中自然过程的引入与引导》。

(以上文章源自BLLA,部分图文有删减)